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党委书记 王丽玲 执行院长 王忠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键性问题,指明了“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方向性问题,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教育强国、西电何为”时代课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整体部署,努力为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生科力量”。
(一)党建引领,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聚焦党建引领,把准政治方向,用好工作导向,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夯实事业发展根基,让党建成为事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学院党委2019年以来率先以“支部建在团队上”为抓手,积极探索将党建工作建立在、沉淀在、发展在教学科研团队上,发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作用,落实“一切工作到支部”,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出“研本对接、双向驱动”的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化教育管理新模式,结合学科特色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防治肥胖日、全国爱眼日、国际禁毒日等开展知识科普和健康宣传,打造出以生命健康为主题的党建品牌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党建业务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立德树人,强化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基于西电红色基因思政维度、新工科内容维度、智能化评价维度等多维度、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获批陕西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将本科生导师分为新生导学导师、创新实践导师、学困帮扶导师等三类,以兴趣为导向,实施个性化引导,分层次设计目标要求。创新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对接医疗健康领域知名企业和高水平三甲医院,开设校企合作课程7门,建立唐都医院、迈瑞医疗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开设“本硕一贯制”生物与智能信息融合英才班,培育信息技术赋能生命健康的行业引领者和菁英人才。加大学生“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连续举办五届国际疾病与生物标志物会议、两届医工交叉国际前沿论坛,积极组织优秀学子赴新加坡、日本等知名高校交流学习。多措并举加强学风建设,形成“以教育立学风、以督导正学风、以朋辈助学风、以榜样树学风、以活动促学风”的学风建设格局,引导学生前往生命医疗健康行业建功立业,毕业生前往生命医疗健康行业就业的比例60%以上。
(三)科研驱动,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
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加强学院内涵式发展,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形成“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脑科学与神经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工程”等学科方向,超前布局“合成免疫工程”新兴学科方向,推动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加强前沿技术攻关,实现了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原创探索项目和专项项目“零突破”。以平台建设为途径夯实科研发展基础,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通过评估并获“优秀”,新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111引智基地,筹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在广州研究院设立2个创新中心。以成果转化为导向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自主研发大动物micro-CT、个体化经颅交流电刺激系统等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冬奥会等;原创建立CAR巨噬细胞持久增效抗肿瘤“生物芯片”核心技术,突破美国FDA技术路线并获得更优临床前效果,实现专利转化;机器学习辅助构建的非离子mRNA疫苗,理论成果发表于PNAS期刊,并与多家生物医药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四)人才兴教,厚植教育发展人才沃土
学院扎实落实学校“五个一工程”行动方案,坚持“工医结合、注重水平、适应需求、严格标准”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以来,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省级人才7人、香江学者1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配备华山系列教授作为成长导师,同时安排联系院领导;制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成长手册》,常态化开展各类项目申报动员指导、教学研讨培训等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并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细则》,将主题学习与师德培训相结合,构建师德教育、师德实践、业务水平提高相结合的师德建设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人才项目申报、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重要依据。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医工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不懈努力,书写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